未达法定婚龄能领证吗 为什么法律要设定法定婚龄


在我国,法定结婚年龄是婚姻登记的刚性条件之一,旨在保障婚姻质量与社会稳定。未达法定婚龄的男女双方,无论基于何种原因,均无法通过正常程序办理结婚登记。这一规定既源于科学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,也体现了法律对家庭责任和社会秩序的深层考量。
未达法定婚龄能领证吗
未达到法定婚龄不能领取结婚证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的规定,结婚年龄有明确的限制,即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,女性不得早于二十周岁。如果男女双方中有一方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,那么他们是不能领取结婚证的。即使其中一方已经达到了法定年龄,但只要另一方未达到,就无法完成合法的结婚登记。此外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五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婚姻无效的情形,其中包括未到法定婚龄。这意味着,如果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取得了结婚证,那么这段婚姻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,即被视为无效婚姻。
为什么法律要设定法定婚龄
自然因素
生理和心理成熟度:法定婚龄的设定考虑了人类的生理发育成熟度,如生殖能力和身体机能。此外,心理成熟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,确保个体能够独立承担家庭责任。
智力发展:法定婚龄的设定确保个体在智力上足够成熟,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和处理家庭事务。
社会因素
人口调控:法定婚龄的设定有助于国家进行人口调控,控制人口增长或缓解老龄化问题。
经济发展水平:婚姻与家庭经济负担的匹配需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,确保个体在经济上能够承担婚姻带来的责任。
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:法定婚龄的设定也受到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的影响,确保婚姻符合社会共识和道德标准。
法律法规依据
1.《民法典》第1047条
“结婚年龄,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,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。”
2.《民法典》第1051条
“未到法定婚龄的婚姻无效;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请求确认婚姻无效时,法定的无效情形已消失的,人民法院不予支持。”
3.《民法典》第1054条
“无效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,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。”